上海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 一年节电8.3亿千瓦时

日期:2007-11-10

  上海杨浦区控江一村的自行车、电动车管理员王阿姨说:“以前居民们随时给电动车充电,没有在意过。现在,晚上10点之后才统一给电动车充电。”王阿姨告诉记者,白天电费高,每千瓦时要6角多,晚上10点以后电费每千瓦时才3角多,便宜多了。

  王阿姨所说的白天、晚上不同的电价,就是上海自1994年开始推行的分时电价的一种。此外,2000年以后,上海在市民用电中执行峰谷电价,分时电价的峰谷差也开始逐渐扩大,同时拉开季节差价和调整部分时段电价,让市民自觉避开用电高峰,这就是所谓的电力需求侧管理。上海市电力公司总经理周永兴表示,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落脚点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手段,鼓励用户改变消费行为和用电方式。

  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是出于电力“削峰填谷”、合理利用电力资源、节能减排的现实需要。以今年为例,7月23日上海出现了最大峰谷差,最高负荷1921.4万千瓦,最低负荷1039.8万千瓦,峰谷差 881.6万千瓦,如此巨大的落差,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了压力。这就要求电力系统必须运用需求侧管理的手段,“削峰填谷”。

  从全国范围而言,如果实施有效的电力需求侧管理,到2020年,我国可减少电力装机1亿千瓦左右,相当于5个三峡工程的装机容量,可以节约8000亿元到 10000亿元的电力投资,不仅能大大化解资源、环境和投资压力,还将带来巨大的节电效益、经济效益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
  也正是基于能源的现实状况和需求侧管理的潜在效益,早在2002年,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就出台了《关于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》,要求重点推广蓄冷技术、绿色照明技术等新型节能手段,促进生产和生活方式向高效率、低消耗、低排放、循环型转变。

  采用科技手段改造设备

  就整个上海而言,在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之际,还通过法律、标准、政策、制度等规范电力消费和市场行为。今年夏季,上海就制定了多套“削峰填谷”的用电预案,调整了厂休、轮休预案,让企业有序地避开用电高峰。通过有序用电方案的实施,仅市南电力公司辖区就削减负荷最高日估计在20万千瓦左右,确保了市南地区电网的安全运行和社会经济稳定。

  转变用电模式和用电理念

  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,重点是转变用电模式和用电理念,难点也是树立科学的用电模式和理念。

   以居民用电为例,上海市经委秘书长周敏浩告诉记者,上海市民用电量增长十分迅速,倡导居民节约用电已经刻不容缓。据统计,上海城乡居民生活用电,已从 2000年53.1954亿千瓦时,上升到2006年的122.3659亿千瓦时。以上海500万户家庭计,每月每户节约1千瓦时电,1年全市就节约 6000万千瓦时电(合2.42万吨标准煤),这相当于一座小型发电厂(日发电16万千瓦时)的年发电量。

  但实际生活中,节约的电量远不止这些。以绿色照明为例,上海有500多万户家庭,平均每个家庭装灯8.72个,总功率为270瓦,平均每个灯为31瓦,如使用节能灯比例为40%,以每天开灯3小时计,一年可以节电83亿千瓦时。

  电力节约是一种宝贵的隐性电力资源

  实践表明,电力节约是一种宝贵的隐性电力资源,每节约1千瓦容量的投资不到新增1千瓦容量造价的20%;每节约1千瓦时电量的投资约占1千瓦时发电成本的40%。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均能源资源匮乏的发展中大国来说,坚持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,深入挖掘这一宝贵的隐性电力资源,是当前及今后我国面临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。